汇图金 > 社会 > 正文

​万福骈臻 走进福州鼓山灵源洞赏摩崖题刻书法艺术 记者张桂守

2024-08-25 23:56 来源:网络 点击:

万福骈臻 走进福州鼓山灵源洞赏摩崖题刻书法艺术 记者张桂守

“万福骈臻”,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福建省莆田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莆田市人大书画院副院长黄景中题写。

万福骈臻

走进福州鼓山灵源洞赏摩崖题刻书法艺术

记者张桂守

灵源洞山门

灵源洞,位于福建省福州鼓山,是一条20 余米长、南北走向的山涧,属地理学上的“谷中谷”,自然风景是由于断层裂涧、峭岩出露且定向排列、错落有致,形成独特的景观,似神工造出、如鬼斧劈来,似石洞,故而得名“灵源洞”,因为,“喝水岩”题刻,这一带又统称“喝水岩”。使历代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名家巧匠得以在此一显身手。他们利用这天然的石壁,或记叙游踪,或托物言志,或赋景抒情,而且几乎无石不刻,非常集中。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谢肇淛编纂的《鼓山志》写道:“宇内名山铭刻之多,未有逾是山者。入灵源洞里许,削壁林立,殆无寸隙。”这里荟萃了自宋以来的题刻276 段,其中宋刻近百段、元刻12 段、明刻31 段、清至今百余段,以宋代名书法家蔡襄、宋宗室丞相赵汝愚、理学大师朱熹、民族英雄李纲、著名词作家张元幹和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郭沫若等题咏最为著名。除了篆、隶、行、草、楷诸字体外,还有匦刻、梵文字刻等。同时各类文体兼备,题刻内容涉及题名、题诗、题联、题赋、题文、题偈等。巨者擘窠大字、小者犹如印石,风格多样、争奇斗艳,犹如一座巨大的书法艺术宝库,被誉为“东南碑林”。

灵源洞,坐落于涌泉寺山门东边,石砌拱门,上方匾额:“灵源深处”四字,行书,是清代住山僧元贤题写。

进入拱门,便见岩石嵌怪,两峰之间中裂一深涧,宽约3米,深约10米,往傍崖而下60余级石阶,左侧摩崖题刻一段接一段,应不暇接,首先,映入眼帘“入胜”二字,行书,上款曰:光绪戊寅季夏,下款曰:闽中螺渚吴士贤勒。

此题刻,行书,运笔老辣,苍劲雄浑,一气贯之,风骨自然超逸也。

在“入胜”,左上崖壁镌刻有一副楹联是清同治甲子年,长庆书曰:一唱水东流禅心归寂,千重峰北拱法地最高。

此副楹联,楷书,结体严谨,运笔流畅,蕴含圆润,充溢饱满的艺术风格。

站在灵源洞石桥上,一眼望去四野开阔,背后就是蹴鳌桥,桥廊中镌刻“灵源洞”三字,是同治庚午孟春,鹭江叶微瑞堂喜三来主持净空题写。

此题刻,行书,运笔遒劲,圆润平淡,自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西门,东向左侧道旁摩崖题刻

通过石桥,在侧道旁崖左边上方“忘归石”,三个楷书大字,字径约70厘米,也是蔡襄题书。忘归石为宋庆历六年(1046年)蔡襄,任福州知府时喜游鼓山,经常流连忘返。有一次经随从一再催促,始知暮色已降,遂书“忘归石”三字。宋赵晋有诗曰:“登山心悦信精神,欲往山间未有因,刚道忘归又归去,白云何不且留人”。又左侧楷书题名:莘老、德孺、景述元丰己未岁季秋戊子日同游。

右侧崖壁上题名刻曰:建安吕百能然明徐大方冲道弟大正得之,熙宁辛亥(1071年)岁,仲夏,二十五日同游。

左侧,“忘归石”是蔡襄题写。楷书,用笔凝练,端庄沉着,雅逸劲健,丰趣俊逸。

莘老,孙觉字,江苏高邮人,治平进士,宋史有传,称其以忤王安石出外任,知苏州,元丰元年(1078) 以右司谏直集贤院知福州。按范纯粹,字德孺,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子。疑即此人。后此一年,莘老、德孺在侯官卧龙山又有同游题名刻石。

蔡襄题写的灵源洞石刻还有“邵去华、苏才翁”、“国师岩”。

右侧道旁摩崖上方,宋蔡襄题写,楷书,尺幅大字,高3米,宽2·03米,纵4行,字径39×39厘米。 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君谟,庆历丙午孟秋八日游灵源洞。

这方题名刻是宋庆历丙午六年(1046年),时任福州知府蔡襄陪同上司福建水陆计度转运使邵去华、福建提刑观察使苏才翁和福建武臣提刑郭世济来游览鼓山时书写的,时年36 岁。

邵去华,名饰,丹阳人。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进士,官两浙、福建、淮南转运使,迁江淮发运使,再知潭、宣、苏、明四州三司盐铁判司。苏才翁,名舜元,桐山人。为人精悍任气,歌诗豪健,尤善草书,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三司度支判官,时为福建提刑观察使。郭世济,名承规,时由供备库副使任福建武臣提刑。蔡君谟(1012—1067年),名襄,仙游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历官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出为福建转运使,权知开封府,再知福州。在福州兴办学校,聘周希孟、陈烈等以经术授学,并亲至学舍,执经讲问。移知泉州时,建洛阳桥长1200米,闽人勒碑颂其德。赠吏部侍郎,追谥忠惠。工书法。著有《蔡忠惠集》。

蔡襄,字君谟,蔡襄(1012年一1067年),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蔡襄工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潇洒不拘,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宋史》载:“襄工于书,为当时第一。”

“国师岩”的“国师”指的是五代时高僧神晏禅师。神晏为鼓山涌泉寺方丈。传说一日闽王王审知来访,神晏仍在灵源洞安禅。王觉得神晏无礼,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神晏听罢仍闭目安禅,却冉冉升空,意在不享闽王之土。闽王忙道歉,拜神晏为“国师”,此地因称“国师岩”。题刻于灵源洞东面崖壁上“国师岩”,三个楷书大字,字径约70厘米,是蔡襄题写。

国师岩,右侧题刻是“止庵郑至”诗曰:

鼓峰屴崱等崑崙,众壑无如大顶尊。云出云归山历历,潮生潮落海昏昏。

僧言地峻人稀到,我喜天低手可扪。留取凤池须着脚,要穷河汉接灵源。

此题刻,楷书,点画精到,结体端稳,丰茂秀丽,格调雅隽。

郑 至 元闽县人。郑昭先孙。昭先累官知枢院事兼参知政事。进右丞相,辞不拜,卒谥文靖,有《日湖遗稿》五十卷。

坐落蹴鳌桥,西左角壁岩上题刻“寻乐处”三字,是李拔题写。

此题刻,行书,运笔流畅,皆随其形,奔放豪迈,风姿掉约的艺术风格。

李拔(1713年-1775年),宇清翘,号峨峰。四川犍为县玉津镇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春,由楚北郡丞升福宁知府(今霞浦),清乾隆二十六年(1760年一1763年),调任福州知府兼理海防。

朱熹,在灵源洞题刻有3处,其一:灵源洞蹴鳌桥深涧,左岩壁上的“寿”,擘窠大字,楷书,高4.15 米,宽3.05 米,是福建最大单字摩崖题刻,署款“晦翁”。

此题刻,行笔丰满圆润,粗犷豪放,刚劲有力,气势磅礴。

朱熹(1130~1200)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对哲学、经学、史学、文学、诗歌、乐律等均有研究,而且善书、工画。其书法笔精墨妙,自成一格,世人有“汉魏风骨”、“韵度润逸”之誉。 

其二、在灵源洞西门,东向崖壁上题刻曰:淳熙丁未,晦翁来谒鼓山嗣公。游灵原,遂登水云亭,有怀四川子直侍郎。同游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陈肤仲、潘谦之、黄子方,僧端友。

这方行草,一气呵成,笔势迅疾,给人们留下潇洒飘逸、超脱清新的深刻印象。碑文说,他于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 来鼓山拜访涌泉寺第三十五代住持元嗣( 即嗣公,福州程氏子),并游了灵源洞、水云亭,而且想起一年多前从知福州任内调任四川制置使的赵汝愚,同游的有王某某等五人。赵汝愚十分赞同朱熹学说且到处推扬。朱熹也感知遇之恩,两人结为莫逆之交。后来,赵汝愚被政敌排挤出知福州;朱熹亦因受谤辞去江西提刑的任命,于淳熙十四年(1187) 匆匆来到福州拜望赵汝愚,不料早此一年赵已调往四川担任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去了。朱熹为表达对赵的怀念,率领弟子王子合等人,特地到鼓山拜谒赵推荐的涌泉寺住持元嗣,又登上赵倡建的水云亭。

三年后,赵汝愚再度担任福州知府。次年( 绍熙二年辛亥,即1191 年),他又登上鼓山,看到朱熹题刻大受感动,在石门西向用行书写下一首七律并有署名:

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

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

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

堪叹人生衹如此,危栏独倚更裴回。

绍熙辛亥九月二十日,赵子直同林择之、姚宏甫来游,崇宪、崇范、崇度侍,王子充、林井伯不至。

与朱刻并列,互相辉映,表达了他与朱熹之间的高谊隆情。

鼓山的宋刻,字体多肥厚凝重,独此瘦削劲拔。相传这是鼓山现存最早且最妙的诗刻,历来也被推为游鼓山的绝唱。此诗的颔联高华、雄伟,千古传诵,在鼓山题咏中尤为上乘。诗中的“故人”指朱熹,“禅客”指元嗣,因为这时元嗣已逝世年余了。后来,朱熹复游鼓山,将其中的“天风”、“海涛”两个词组合在一起,亲笔题写并镌刻在鼓山绝顶峰的磐石上,且建“天风海涛亭”。《福建通志• 金石志》引明杨升庵( 慎)集云:“赵汝愚诗‘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常( 应作直) 送海涛来’,朱文公( 熹) 爱之,遂书‘天风海涛’四字于石。”说明此款石刻的来历,可作根据。此四字至今犹存,各地摹刻或仿刻的很多。有人称赵汝愚的这首七律,名人、佳作、精书、妙刻,谓为“四绝”。

其三:位于东侧观音亭,左崖壁上,楷书,题刻曰:龚汝时,,随,逍遥翁,游此。翁书。

灵源洞弥勒阁旁峭壁上,“喝水岩”,3个楷书大字,字径67厘米,是宋嘉佑六年(1061年)施元长所题。据说开山祖师神晏在此念经,因恼于涧中流水之喧哗,于是大喝一声令溪水改道,所以称“喝水岩”。有台湾何希梁五言诗刻:“水流回喝返,千古绝喧豗,犹有悬崖瀑,还从雨后来。”

  施元长,字景仁,宣城(今属安徽)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调饶州推官,累迁两浙提点刑狱。宋英宗治平(1064年)中知洪州。嘉祐间任福州提刑官。提刑官是中国宋代特有的一种官职名称。相当于现在的法医,主要掌管刑狱之事,并总管所辖州、府、军的刑狱公事、核准死刑等,也有权对本路的其他官员和下属的州、县官员实施监察。

在石门之右崖壁上,何澹等人的题刻,共86个楷字:

嘉泰壬戌重阳,括苍何澹约浚仪赵公迥、金华杨潜修登高故事。上“天风海涛”,酌酒赋诗,咸谓一时之胜,恨未志诸石也。越明年,复以是日偕静海施康年、古汴赵公介来游。阴云解剥,风日和美,极海山之壮观,抚泉石而忘归。

壬戌为南宋嘉泰二年(1202),这段文字是在“越明年”即嘉泰三年(1203) 刻的。何澹,字自然,浙江丽水括苍人,时任福州知州,还戴了颇为显赫的头衔——“资政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朱熹、赵汝愚与何澹系同时代人。何澹在政治上极端反对朱、赵。他是以投靠赵、朱的政治反对派韩侂胄、力主禁止朱熹理学而当上福州知州的。之所以还要装出附庸风雅的姿态,只是要让“不知( 内情) 者,以为他仰慕于忠定( 汝愚)、文公( 朱熹) 矣”。也就是说,要讨好一下对忠定、文公极具信仰的福州人,来一番政治上的“作秀”, 令人领教了古代佞人的两面派手法。

在龙头泉南向,有陈宓等楷书题记:

莆阳陈宓师复,建安谢汲古深道、黄应酉说之、真德秀景元,清源留元刚茂潜,以开禧丙寅五月三日同游鼓山。历灵源,摩挲苍崖,纵览奇观,诵浚仪相国之诗,载瞻晦庵先生遗墨,慨然兴感,一酹而归。

陈宓,字师复,俊卿子,莆田人,知南康军、南剑州,有惠政,官至直秘阁主管崇禧观,时知安溪县事。刘克庄后村云:“复斋字愈大愈奇,可至二三尺,小楷行书端劲秀丽,寸纸流落,人争宝藏,至今后生辈结笔运字,十人九作复斋体。”是刻当宓所自书。谢汲古、黄应酉皆嘉泰二年(1202) 进士。真德秀,本姓慎,以避孝宗讳改,始字实夫,一字景元,学者称西山先生,浦城人。宋史入儒林传,称其登庆元五年(1199) 进士第,授南剑州判官,继试中博学宏词科,入闽帅幕,召为太学正,嘉定元年(1208) 迁博士。是刻纪年南宋开禧二年丙寅(1206),正其除太学正之时。官至参知政事兼侍读,谥文忠,著有《西山文集》等。文中的“俊仪相国之诗”,即指愚斋水云亭诗刻。

在灵源洞东向崖壁上,有常挺等人的楷书题名:

咸淳改元后中秋四日,东轩常挺解温陵印来游此山,男清子侍。自城来会者陈斗应、林文仲、徐武叔、至叔、宾叔、国生、林椿、张以富、林壮孙,时赵希拟、王荣偕焉。

常挺(1205-1268),字方叔,号东轩,连江城关东岳铺( 今东门兜) 人,唐观察使常衮十八世孙,嘉熙二年(1238) 进士,历知漳州、泉州,权礼部尚书,迁吏部尚书,授同知枢密院事,封合沙郡公,拜参知政事,卒谥少保。时知泉州初解印。

石门南向,摩崖壁上,有宋绍兴十九年己巳(1149) 张元幹与友人游鼓山的题刻:

锡山袁复一太初自富沙如温陵,道晋安东山,登白云峰、访临沧亭,尽览海山之胜。郡人张元幹仲宗、安固丘铎文昭、莆阳余祉中锡、晋陵孙子舆同来,泰初仲子嘉猷侍。绍兴己已十月戊辰,丹阳苏文瓘粹中题。上官石镌。

张元幹(1091-1161),字仲宗,自号真隐山人,又号芦川居士,永福( 今永泰县) 嵩口月洲人。宋靖康元年(1126),为李纲的僚属,积极抗金。绍兴元年(1131),秦桧当权,元幹不屑与奸佞同朝,辞官归乡,寓居福州。他是宋代豪放派词人代表之一,卒后归葬闽之螺山。袁复一,字太初,无锡人。时官福建提举平公事,从建瓯到泉州,经福州东山,登鼓山白云峰和临沧亭,与张元幹等六人同游。

郡人郑寀同周圭、王璞、郑自牧、张彊、方应泽、刘自、黄士赓游灵源洞。弟宦、甥上官晟、子斿侍。淳祐戊申四月既望。

“喝水岩”题刻左边的这段文字,记载了宋淳祐八年(1248) 四月十六日闽东进士郑寀、刘自、张彊等人同游鼓山的事。这是一次在闽榕新老进士、举子的盛会。郑寀,字伯亮( 一作戴伯),号北山,福安县穆阳西铭人,宋绍定二年(1229) 进士及第,初官隆兴府推官,执法公正、不畏权贵,淳祐七年(1247) 官端明殿学士、同佥书枢密院。这是他仕宦生涯最辉煌的一个时期,携同道以登临,何尝不是人间乐事一桩。当年他们春风得意地同游鼓山、憩灵源洞、刻石纪游的动人情景。

龙头泉和白猿峡( 石门) 之间的岩壁上,有南宋宝祐元年(1253) 郑应开的一方楷书诗刻:

两峰峻上半天开,一水争奔急雪来。

眺远直疑沧海近,洞灵曲拗涌泉回。

慨思南北江山异,更陟嵯峨宇宙恢。

眇眇愁余歌石鼓,烂磨枯墨洒苍苔。

元兵消灭金国后又出动大军,南宋朝廷濒临灭亡,浙江处州人郑应开流亡到福州,感到前途渺茫,带着悲观失望的情绪来游鼓山,写下这首诗并刻在岩壁上。

灵源洞东向摩崖题刻

灵源洞,东向的山道左侧崖壁上,是赵文昌 《 游鼓山》诗曰:

海上孤峰剑戟稠,兹山磅礴甲闽瓯。天风下降三千界,岛月傍通十二楼。

郡志昔尝夸绝域,版图今始附中州。六朝而后多词客,谁得题诗到上头。

此题刻,草书,运笔苍劲,骨力强健,富有飘逸飞动的气势。

赵文昌,字明叔,山东长清人。元至元十年(1273年)选为本县尹,刚一月,即治声大著,迁行台侍御史、福建闽海道廉访使,累官国子监祭酒。

东向,有宋太祖第四子、秦王德芳九世孙、闽安镇官赵與滂宋淳祐九年已酉(1249)《晏国师喝水岩》楷书诗刻。首句“古砖出唐井,豫谶国师名”,记述一个知者甚少的传说。《闽中逸事》等野史笔记载:唐会昌年间,全国大除佛教,鼓山寺庙也在劫难逃,山上僧人四散。此时有山民在灵源洞旁掘井三丈深,挖到一块古砖,上刻“僧晏兴法”四字,众皆不解其意。过了50多年,闽王王审知在闽执政,迎请神晏法师主持鼓山涌泉寺,果应古砖之谶。

在石门左南向崖壁上,元代在灵源洞题刻曰:至正八年(1348)官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的朵儿只班善卿、刘濬等14 人陪同题名。此题刻,隶书。

在石门北向摩崖上,明嘉靖三十九年庚申(1560) 二月十九日有郭汝霖楷书诗刻《灵泉》:

禅迹久磨灭,灵泉独莹然。玉虹时下饮,珠洒海云边。

郭汝霖,字时望,号一厓,江西永丰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 进士,授吏科左给事中,上“平倭十事”。奉使册封琉球王,馈金不受,官至南太常卿。著有《使琉球录》、《石泉山房集》。时奉使封琉球国途中过闽,“航海待渡”而留刻。

清代,佟国鼏第一个在灵源洞石门东侧崖壁上题刻:《涌泉寺礼佛偶成》诗曰:

云势吞山山欲封,松涛阁雨雨偏浓。

灵源洞口迷前路,喝水岩头悟旧踪。

梵宇初修无量法,天风远送上方钟。

尘缘未尽忽生灭,屴崱应寒岭半峰。

此题刻,楷书,笔法精纯,遒媚劲健,清秀浑厚,悠然逍遥。

佟国鼏,满族,辽东人。顺治间官福建巡抚,有善政。

在石门东侧崖壁上,清光绪乙酉暮春,湘潭黄波《陪湘阴相国游鼓山》诗曰:

屴崱峰头雨乍晴,忘归石上证三生.

潮声浩瀚来沧海,云气飞腾下郡城。

题咏尚留唐宋字,登临不尽古今情。

叨陪上相开双眼,一览乾坤万里明。

忽从天半会群英,洞口神仙亦笑迎。

出岫闲云随变幻,在山泉水自澄清。

茫茫瀛海何时晏,落落晨星几点明。

一夕便传千古迹,他年勒石纪功成。

此题刻,隶书,古朴拙雅,秀丽俊美。

“湘阴相国”,系左宗棠。左宗棠(1812-1885),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字季高,清道光举人,曾随曾国藩襄办军务,编练“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同治间任闽浙总督,上书创办船政。后调任陕甘总督,光绪初督办新疆军务。光绪十年(1884) 马江中法战后,复以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派充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未几卒于福州,年74 岁,此游距其殁仅三个月。涌泉寺曾藏有宗棠塑像,形容逼肖,神情生动,出于闽工高手,今不知尚在否。黄波为左宗棠僚属。

魏杰,清代福州著名诗人,在灵源洞题刻有4处。其一、蹴鳌桥,右侧崖壁上,题刻“山水知音”,楷书,是魏杰题写。

此题刻,楷书,结构端庄,含蓄深沉,圆熟华美,充溢饱满诗家气蕴风度。

其二:西门东侧崖壁上,题刻楷书,是道光丁酉年(1837年)九月,望后,魏杰《游灵源洞》诗曰:一自神僧幻迹过,骚人墨客纪游多。源头水流龙吟偈,洞口云深乌解歌。松有古姿枝偃蹇,山多奇骨石嵯峨。苍苔碧藓封题刻,觅见岩碑仔细摩。

其三,西门,水云亭前题刻,魏杰《登鼓山水云亭》诗曰:高峰出天表,石鼓世呼名。昔有僧神晏,喝去水无情。灵源聊小憩,临沦寻再登。俯瞰三江汇,环流万壑明。寄绝瓯闽胜,许多岛屿横。江山尘外净,风月眼前陈。真乃豁心目,人间少此亭。海近涛常涌,舟多潮正平。徘徊恋云蹬,仿佛上鹏程。振衣一长啸,日暮下云屏。

魏杰(1796—1876),字从岩,号拙夫,又号松筠,别号鹤山樵者,清代名重闽省的风流雅士。祖籍福清市东瀚镇文林村。他不仅是著名盐商,也是著名诗人、书画家、藏书家、慈善家,被后人称为“布衣名士”、“田园诗人”。

在灵源洞东向崖壁上,方芳佩的题刻“溪山清净”,四字,楷书大字,落款曰:钱唐女士方芳佩,随宦三山挈子女来游,甲午(1774年)春日题。唯一是女性书法作品,在此题刻的苍劲有力,笔力中透出一种修炼过后的佛家清静。方芳佩,字芷斋,号怀蓼,又号凤池,浙江钱塘人,系女书法家,有《在璞堂吟稿》传世,随夫巡抚汪新来福州。

东向崖壁上题刻“维国之桢”,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冬,武平钟斡丞题写。

此题刻,隶书,用笔纯熟,点画遒劲,独领清新,自家风格。

东向崖壁上题刻“同朽”,二字,楷书,是甲戌(1934年)冬月,林森题写。

林森,书法墨迹备加推崇,于右任,谓其“书法气象肃穆,非仅以学力可致也。” 国民党政要洪蘭友评曰:子超书法“遒劲厚重,气象雍容,光溢楮墨,煌煌遗训,炳如日星。岂唯垂范后昆,更足标映百世。亟宜影印流传,永资矜式也。”国民党元老何应钦亦在《青芝老人遗墨》书中曰:“子超先生功业道德,彪炳人寰,国人皆耳熟能详,惟翰藻遗墨世尚罕见。……书法遒劲浑雄,允推巨手,洵可宝也。”

林森(1868年—1943年),原名林天波,字长仁,号子超,晚年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百洞山人、啸余庐主人、凤港渔翁、虎洞老樵,福建闽县(今福州市闽侯县)尚干镇凤港村人,近代政治家。曾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

在观音阁东侧石门岩,右边独立大石上有一题刻是1962年11月八日,郭味若《访涌泉寺》诗:节届重阳日,我来访涌泉。清风鸣地籁,凝雨湿山川。浮岭多松柏,依崖有杜鹃。考亭遗址在,人迹却萧然。

此题刻,行书,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被世人誉为“郭体”。

张桂守 书画楹联评论家

现任:《书法导报》社 记者

福建工作站 站长

足迹游遍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逐梦前行,不负韶华”。拙作及艺术作品散见《中国楹联报》、《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美术报》、《神州诗书画报》、《书画名家报》、《闽东日报》等,易见网络《今日头条》、《艺术杂赏》、《诗词轩》、《古村记》、《环球网·文旅》、《周宁现场》、《文化艺术》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