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图金 > 杂谈 > 正文

​他是中国医生,攻克白血病后放弃专利,让病患吃上13元的救命药

2024-07-05 08:52 来源:网络 点击:

他是中国医生,攻克白血病后放弃专利,让病患吃上13元的救命药

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白血病患者体内的血液、骨骼中,都存在着大量的白血病细胞,它们鸠占鹊巢,占据了造血细胞的位置,使患者的身体失去造血的机能,最后只能痛苦死去。多少年来,全世界的医生们都在苦寻白血病的良方而不得,可是天无绝人之路,白血病的治愈方法终于被一位研究多年的中国医生找到了,他的名字叫王振义。

1924年,王振义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小康家庭中,他的父亲是安平保险公司的经理,家境殷实,家教甚严。另外,王振义有7个兄弟姐妹,全家人一起住在一幢3层的小洋房里,生活幸福而富足。然而,在他7岁的时候,祖母却不幸染上风寒,久治不愈去世。自那时起,王振义便树立了学医的理想。18岁时,学习成绩优秀的王振义得到了免试进入震旦大学的机会,他想起自己当年的誓言,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

毕业之后,王振义披上了心爱的白大褂,在抗美援朝爆发之时,王振义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作为东北军区内科巡回医疗组的主治医师,前往黑龙江勃利县后方医院救治伤员。后来,由于王振义及时救治了60多名身患肺吸虫病的志愿军,因此被授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等功的荣誉。战后,王振义回到了广慈医院,从事血液学的研究

几年之后,王振义遇到了人生中的巨大难题:白血病。1959年,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的王振义,信心满满地提出了“3年之内攻克白血病”的口号,他想在短时间内攻克技术难题。可是,随着60多名白血病患者的不断离世,王振义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多么天真。于是,王振义痛定思痛,一心埋在钻研白血病的知识海洋,颠沛流离的生活没有让王振义停下脚步,他始终将攻克白血病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

1983年,王振义从一个美国专家的论文中得到灵感,有一种名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的白血病细胞,在“13顺维甲酸”的诱导下会向正常细胞逆转。然而,当时的中国却无法合成“13顺维甲酸”,王振义不得不使用 “全反式维甲酸”作为替代品进行实验。半年之后,王振义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急性早幼粒细胞”在全反式维甲酸的作用下,成功分化成了正常细胞。

1985年的一天,王振义遇到了一个身患白血病的5岁小女孩,小女孩经过一个星期的化疗,病情依然没有得到好转。于是,王振义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试探着问小女孩的家人,要不要尝试一下他研制出的新药——一瓶13块钱30粒的药。女孩家长死马当活马医,听从了王振义的建议。一个星期之后,5岁小女孩成功通过口服全反式维甲酸,治愈了白血病。

后来,王振义又找到病情类似的患者,连续救回了24例白血病患者,康复率超过90%。大获成功之后,王振义将研究成果发表在了国际血液学权威期刊——《血液》上,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震动。几年后,王振义再次发现氧化砷(砒霜),比全反式维甲酸,有着更好的疗效,可以达到95%康复率。

值得尊敬的是,虽然王振义研制出了白血病特效药,但他却放弃了专利,他想让全世界的人,只要花上13块钱就能买到救命药。1994年,王振义获得了美国通用公司颁发的凯特林奖,相当于国际肿瘤界的“诺贝尔奖”,而他也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如今的王振义,已经是一位96岁的老人,但他仍然致力于白血病的研究,从未停歇。她是中国80年代最大贪污犯,审判时大呼小叫,死前一行为令人叹息人类能在宇宙中繁衍吗?美国19年前进行的“造子”试验,结果怎样堪称“噩梦”般的奥运会:11名运动员被杀,赛事进程中断34小时金庸有一作品至今未被翻拍,无人敢轻易尝试,原因令人意外狮虎之争谁能更胜一筹?汉朝就举行过2次大战,结果令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