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图金 > 社会 > 正文

​如果当年聂卫平听取吴清源先生意见,是否会登上世界围棋之巅

2024-08-25 23:51 来源:网络 点击:

如果当年聂卫平听取吴清源先生意见,是否会登上世界围棋之巅

聂卫平是新中国竞技体育史上一位标志性人物,如果谈中国围棋史,那就不能不谈聂卫平。

聂卫平对我国围棋事业的贡献极大,这是无须赘述的。他的“棋圣”称号为国家体委与中国围棋协会所授予,他的贡献也担得起这一崇高的荣誉。

青年时代的聂卫平

但是,纵观聂卫平的一生,在世界棋坛上一次冠军也没获得过,他自己有不甘有遗憾。在其围棋职业生涯的巅峰没有获得过世界职业围棋大赛的冠军,真正登上围棋世界第一人的高峰。这对于热爱他的中国棋迷来说,等于没有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遗憾。

聂卫平在其辉煌的围棋生涯中,有没有机会登顶他所处围棋时代之巅呢?

如果有,为什么他没有做到?如果没有,那又是什么因素制约了他?

笔者今天就这一问题或抽丝剥茧或抛砖引玉,与今日头条的读者朋友们加以探讨,寻找历史河流中的一些史料,探寻历史上这一众说纷纭的未解之谜。

聂卫平的少年岁月与围棋成长路上的因缘际会

聂卫平,1952年8月出生于河北深县,8岁的时候在其父亲的影响下,与弟弟聂继波开始下围棋,10岁时就成为了北京围棋圈中的小名人。

少年时代的聂卫平姐弟三人,在下一起围棋,左起依次是聂姗姗、聂继波、聂卫平

聂卫平的父亲聂春荣是新中国建国时期我党的高级干部,机电方面的专家、情报学家。1938年经重庆地下党的引路辗转去了延安,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从此投身于革命的洪流。解放战争期间,聂春荣任东北机械工业局局长,为四野解放东北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出任一机部二局局长及全国科协党组书记等职。1950年,毛泽东主席首次访问苏联时,聂春荣是访问团随行人员之一。

聂卫平的父亲聂春荣与钱学森在一起的合影

正是这个背景下,聂卫平的童年、少年、青少年成长岁月主要是在北京度过。

聂卫平的父亲工作之余十分热爱围棋,是位业余围棋高手。出生于这样家庭环境下,聂卫平与其弟弟聂继波深受父亲的影响,不觉也热爱上了围棋。

聂卫平与其弟弟聂继波一旦进入到这黑白的围棋世界,便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其弟聂继波因后来患病没有走上围棋的道路,如果聂继波没后来患病退出围棋之路,我国围棋史上出现二位兄弟职业九段围棋棋手,估计是大概率的事件。

聂卫平上小学的时候,因为痴迷围棋,经常躲在家中或大院里下棋不去上学,为此没少挨过其母亲的责罚。

尽管聂卫平经常逃学下围棋,但由于天资聪慧,文化学习成绩并不差,尤其是在数学上极其优秀,上课与不上课,一到数学考试,从来都是100满分,即使是只考99分的也没有过一次。

为此,聂卫平在孩童时期最大的梦想本来是未来当一名数学家。

然而,人都是环境的产物,每一个人成长都与时代和环境分离不了。

由于聂卫平在围棋上表现出的天赋,加之所处的北京在建国之初“北京棋艺研究社”的成立,围棋环境比较浓郁,少年时期的聂卫平,有机会很早就接触到我国建国初期生活在北京的一众著名围棋国手过惕生、吴淞笙等人,并与之受子对弈,其棋艺更是突飞猛进。

年青时代的聂卫平在公园与民间棋手切磋棋艺

聂卫平10岁那年,因缘际会地与陈毅元帅结识了。

陈毅元帅是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围棋超级棋迷。他可以说是新中国围棋事业日后蓬勃发展的第一大功臣。陈毅元帅围棋有相当的水平,曾被日本与中国围棋协会均授予过围棋业余七段证书。授予陈元帅的这个围棋业余七段并不是他地位崇高,而是他是实实在在的业余高手。

1962年7月,正在提倡“国运盛,棋运兴”的陈毅元帅从李立三那儿得知有一个叫聂卫平的小朋友与他弟弟棋都下得十分出色。为了赶超日本围棋,陈毅元帅十分重视对有围棋天赋的小孩的发现与培养。

陈毅元帅与围棋小朋友们合影,照片中陈毅元帅左手边少年即是聂卫平

这一年的7月28日上午,陈毅元帅于是让工作人员把聂卫平兄弟接到家中平子对弈。也许从小就出生在军人高干家庭的缘故,初次与陈毅元帅见面的聂卫平并不怎么紧张,也没有什么兴奋,聂卫平兄弟二人与陈毅元帅在棋盘上对奕起来。

第一局先由时年8岁的聂继波与陈老总下。这主要是聂继波当时的名气比聂卫平大,他在这一年(1962年)获得了由北京市举办的围棋比赛少年组冠军,为此中央电视台派人专门到聂卫平家中拍摄釆访了他弟弟聂继波,人民日报以《北京市围棋比赛,八岁小将独占鳌头》标题报导了聂继波少年组夺冠一事。

陈毅元帅观看少年小棋手下棋时的留影

但是,第一局不知何故,聂继波输给了陈毅元帅。

第二局由聂卫平与陈老总对弈。这一局陈老总弈得并不顺利,开局不久便出现失误。陈老总在对弈中好几次发现了自己的失误,总是要拿起棋子悔棋,可是聂卫平不让,每次都按住陈毅元帅的手并不让其悔棋。

这时的陈毅元帅总会发出爽朗的笑声,只好将棋子又放回棋盘并不在意。棋局到终盘,陈老总爽快地投子认输了。

下完棋后,陈毅元帅留聂卫平俩兄弟吃午饭。边吃边给聂卫平俩兄弟讲围棋历史,鼓励他们一定要下好棋,树立长大后打要败日本人的勇气与信心。并说:“中国是围棋的发源地,现在日本人比我们强,很是骄傲,你们要努力,不要让日本人骄傲得太久。”

聂卫平当时才10岁,听着这些大的道理也是似懂非懂,并不是太明白其中的含义。

但是,在接下来陈老总派人接聂卫平到家中下棋后的几次谈话中,陈老总讲了一句让聂卫平终生难忘的话。陈老总讲:“你好好下棋,要不断进步,长大后打败日本人,然后我带你去见毛主席。”

聂卫平一听到这样的鼓励,无比激动兴奋,幸福的感觉一下子涌遍了全身。此后很长一段岁月里,陈老总这句激励的话成了他无穷无穷的动力。

为了培养少年棋手聂卫平,陈毅元帅还将自己的围棋老友——中国现代围棋元老、与刘棣怀并称为“南刘北过”的国棋国手过惕生老先生介绍给聂卫平下指导棋,聂卫平从此拜师于过惕生老先生。过老也因此缘份成为聂卫平围棋之路上最重要的一位恩师。

聂卫平与其恩师过惕生晚年时的合影,坐在聂卫平身上的小孩为常昊,当时才8岁,被聂卫平收为入室弟子。

聂卫平的成名之路与辉煌岁月

1966年,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的兴起,为了响应毛主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伟大号召,全国各大城市无数有志青年开始奔赴广大的农村与边疆,开始了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一年,聂卫平14岁,远赴东北黑龙江国营农场,在那片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插队生产,这一干就是6年。

在农场的6年里,聂卫平生产之余尽管下棋的机会不多,但他还是寻找一切机会钻研围棋并不顾疲劳,那怕步行上几十公里也千方百计找人下棋。

但是,在那个环境下,他所处的农场方圆几十公里内并没有什么好的对手。为此,他常常苦闷。不过,在北大荒的6年里,聂卫平还是有很多的收获。黑龙江北大荒一眼望不到边的黑土地磨练出了聂卫平开阔的胸襟,这对他日后在围棋上宏阔的器局有极大的帮助,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他对围棋大局的新认识与境界。

1972年,一晃6年过去了,此时20岁的聂卫平结束了知青岁月回到北京,开启了他一生的职业围棋生涯,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个围棋时代。

1974年,日本关西棋院代表团访问中国,宫本直毅九段连胜6场,如果再在与聂卫平的对弈中获胜,那么日本代表团可以说团灭了中国围棋界。

在这关键的一局中,聂卫平以良好的大局观、精准的算路完胜宫本直毅,初露峥嵘。

此后聂卫平在国内围棋界则是所向披靡,势不可挡。

1975年至1981年,国内围棋赛事的冠军基本被聂卫平包揽。在国外聂卫平也一样鲜有败绩。

1976年,聂卫平率团访问日本,首次战胜当时日本棋界超一流选手石田芳夫九段,在整个比赛对抗中取得6胜1负的骄人战绩。至此,日本围棋界再没了俯视中国围棋其的傲气,以冷静的心态开始重新审视中国。

在此期间,聂卫平在国内获得无数荣誉。1981年,中国围棋协会授予聂卫平职业围棋九段。

青年时代的聂卫平,此时在围棋界已初露峥嵘

如果说此时的聂卫平在国内已经名声大振,但在国际围棋界与世界华人心中地位与声望还并不高。

要打破这堵墙还需要一个平台。不久,这样的机会与平台降临了。

1984年,中国关闭已久的国门已经完全打开,改革开放的号角已经响彻整个神州大地。

但是,当国门打开后,中国亿万民众忽然发现当时的中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惊讶、羡慕、不安、自卑、不甘、压抑、崇拜、不屑、困惑、愤怒等等各种各样的情绪与感情交织叠加在无数中国人的心头。一时各种奇谈怪论盛嚣尘上,纷至踏来,甚至有一部分糊涂虫说什么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圆。

我们这个拥有5000年辉煌文明的国家,在这个时期,太需要在世界舞台上证明自己,太需要一些实实在在的成绩来提振民族的士气,太需要一场场伟大的胜利来宣泄呈现我们这个民族的自尊心。

很快这个机会来了。

已经开经平视但仍怀有优越心态的日本围棋界,很想真正检验一下中国围棋的整体实力,于是决心与中国举办中日围棋擂台赛。

此时的日子,日本人虽然收起了他们脸上的傲气,表面上尊重中国围棋界,但是内心依然以老师的心态自居,认为他们是世界围棋界的老师与“尺子”。

1984年10月,中日棋界共同倡导发起了对日后国际围棋界影响深远的中日围棋擂台赛。

首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之前,日本《棋》周刊公布了一项民意测试,结果在三千多名投票者中,只有27个人认为中国队会胜。而这27个人中24人是在日的中国留学生。即使在中国,《围棋天地》杂志公布的中国投票结果也只有20%的爱好者预测中国队会胜。

这就是当时的现实民意测试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当年中日围棋擂台赛对我国围棋界的艰难。

然而,历史的精彩往往正是——呈现出的结局却与占绝大多数的民众预测与期待完全相反。

首届中日擂台赛在1984年10月16日如期在月本东京拉开帷幕。

此场比赛在中日两国人民中万众瞩目,一时万人空巷。

比赛一开始,不出所料,战况成一边倒的态势。日本超一流棋手小林光一九段连胜中方六位主将,把中方擂主聂卫平逼上了擂台。如果小林光一再胜一局,首届中日擂台赛便可结束了。

然而,历史没有这样书写。

聂卫平以光杆司令坐镇中方擂台主帅,以精湛的棋艺连下三城,连克小林光一、加滕正夫、藤泽秀行。

首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中,主帅之间的一场对局,聂卫平执黑以3目半战胜日方主帅——日本棋圣藤泽秀行九段

至此,历时一年的首届中日围棋擂台赛由聂卫平干净利落地结束了。

归国时,聂卫平受到了全国人民民族英雄般的狂热欢迎与崇拜,掌声与鲜花如潮水般向他涌去。

首届中日围棋擂台赛后,聂卫平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时,欢迎的人群如潮水一般,盛况空前。

日本棋界在错谔之后便是一片沉默,日本近千万棋迷则是愤怒无比,无法接受这个现实。

为了尽快平息日本国内棋迷的怒火,仅仅过了4个月,日本棋院在与中国围棋协会协商后,决定于1986年3月在北京举办第二届中日围棋擂台赛。

第二届中日围棋擂台可谓惊心动魄,以致于中央一些领导人也在无比关注比赛的进程。

此次比赛中日双方各派出9位棋手,中方的坐镇擂台主帅仍是聂卫平。

比赛中,日本仍然沿续了上一届的开局势头,日方第四位上场的小林觉九段连折中方五员大将。如果再连下二城拿下中方马晓春与主帅聂卫平,便可凯旋归国返回东京,享受日本千万棋迷的欢呼与鲜花了。

然而,这最终没有成为现实。

上场的马晓春执黑最终以1目半力克小林觉。就在中国棋迷期待马晓春再下几城之际,却败在了片冈聪九段手下。

擂台赛进行到这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第二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日本肯定赢定了。

因为此时的日方还有片冈聪、山城宏、酒井猛、武宫正树、大竹英雄等五位职业九段高手,而中方只剩下了聂卫平一人。

看来要靠聂卫平一人战胜日方五人,这几乎连中国围棋界也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我国棋迷更是一片悲观。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聂卫平面色冷静,充满信心与斗志,决心以一己之力抗住日方五员高手的冲击。

历史就是这么神奇。

在随后的5局对抗比赛中,聂卫平如有神助,以不可思议的精谌棋艺和磅礴的气势执黑中盘胜片冈聪、执白7目半大胜山城宏、执黑中盘5目半完胜酒井猛、执白中盘胜武宫正树、执黑2目半胜日方主帅大竹英雄。

至此,聂卫平几乎以一己之力酣畅淋漓地结束了第二届中日围棋擂台赛。

此时的聂卫平荣耀与声望几乎达到了顶点,不仅在国内是大英雄,在海外华人的心中,他也是他们内心无比崇拜的“华人之光”,一时成为那个时代亿万人的“顶级流量”。

这个成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证明了在代表人类智慧高地之一的围棋领域,中国人也是行的,中国人也是可以打败日本人的,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圆。

就在我国国内民众一片欢呼喜悦之际,日本国内却是漫骂声一片,有些过激的棋迷甚至扬言要杀掉武宫正树与大竹英雄以谢天下,骂他们是日本大和民族的败类与懦夫。

为了平息这汹涌澎湃的民愤,同时也是为了急于找回日本围棋界的颜面与尊严,日本棋院等不得了,急急忙忙要求与中方尽快举办第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

我国围棋协会为了照顾到日方感受,同时也担心日本国内棋迷闹事,于是同意马上举办第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地点选在日本的东京。

1987年5月2日,第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在东京迅速地开幕。这就出现了围棋史上一个奇观:中日围棋史上十分重大的赛事,下一届的开始与上一届的结束在时间上仅仅只隔了一天(注:第二届结束日是1987年4月30日)。

第三届中日围棋擂台中势均力敌,双方战斗比较焦作。由于我方有了两届胜利垫底,心态也格外平和。这一届中我方棋手刘小光与日方棋手山城宏比较出色,刘小光连胜4局,损日方宫泽吾朗、石井邦生、小林觉、工藤纪夫四员围棋大将;日方山城宏折我方王群、钱宇平、芮乃伟、江铸久、曹大元五位高手。

本届擂台赛战至最后,中日双方均只剩下了主帅,分别是聂卫平与加藤正夫。

中日围棋擂台赛时期的加藤正夫九段

就在日方既揪心又期待加藤正夫帮回一局,为日本棋界争一口气之际,此番主帅对局却以加藤中盘败北暗淡收场。

至此,前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以中方三连胜作了历史的定格。

虽然后面又连续举办了八届,但其轰动性则远不及前三届了。

第四届时,聂卫平仍是主帅,虽然又胜了二局,但是不敌日方第三位出场的羽根泰正,以2目半终盘认负。

在这世界围棋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国际比赛中,聂卫平取得了11连胜的辉煌业绩,挫败了日本围棋界各路的一流高手,同时也从此改变了世界棋坛的格局。后来随着韩国围棋的崛起,世界围棋迎来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纵观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的辉煌成就,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们仍是无比赞美与推崇。他在国际围棋竞技比赛中的不凡伟业,影响了那个时代无数的中国人,造就了我国上千万业余围棋爱好者的诞生,为我国今天围棋事业的生机勃勃与辉煌垫下了一块无比坚实的基石,他值得我们这个时代铭记。

聂卫平辉煌后的落寞与遗憾

聂卫平在围棋事业上无疑是辉煌的、成功的,但是在他内心中是有遗憾的:他没有真正登顶过世界围棋第一人,在其长达50年的职业围棋生涯中,从没有获得过一次世界围棋冠军的头衔。

这是为什么?是历史原因,还是他个人原因亦或外界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呢?

我个人认为都有,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他自己个人的原因,亦有外界身体疾病的因素。

为什么这样讲呢?

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举办的时候,其实聂卫平的年龄其实已经不小了。首届擂台时,聂卫平已经32岁了,及至第四届时,聂卫平已经36岁了。在这个需要高度用脑与精准复杂计算的黑白世界里,36岁显然不是一个围棋职业棋手的黄金年龄了。

在台湾著名实业家应昌期满怀希望于1987年创办世界首个职业围棋大赛“应氏杯”时,聂卫平已经35岁了,尽管聂卫平还是获得了首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亚军。但是,在这个残酷的智能竞技比赛中,自古以来就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世人铭记住的永远是冠军,是第一。

中国历史长河中,科举制度下的历朝历代头名状元都史有明戴,但是第二名榜眼第三名的探花,有谁记戴过,又有谁记住过呢?

百十次亚军也抵不上一次冠军。

我常想,如果应昌期先生早几年创办“应氏杯”世界围棋赛,聂卫平肯定有机会获得这个围棋世界冠军,因为80年代初是聂卫平在围棋上最富创造最有斗志的时期。

当然了,历史永远没有如果,也不可假设。

事实上,当年应昌期先生创办“应氏杯”世界职亚围棋大赛的初衷是有“私心”的,他期待“应氏杯”首届比赛的冠军是由中国人获得,再更小范围一点说,他是希望聂卫平获得的。所以外界后来盛传应昌期先生创立的“应氏杯”就是为聂卫平崛起应运而设立的。这也许是风传,小瞧了应先生的胸襟与格局,但细细想来,也不无道理。

应昌期先生为何早不设立晚不设立,偏偏等到了聂卫平代表的中国围棋界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大放异彩、横扫日本围棋界如入无人之境时才设立呢?

可惜的是,1988年8月首届应氏杯赛的冠军并不是聂卫平,而是韩国的曹薰铉九段。曹薰铉只比聂卫平小半岁,1953年3月出生。

韩国围棋皇帝,曹薰铉九段,是韩国历史上第一位九段棋手,曾三次获得世界职业围棋大赛冠军

如果仅以年龄论,曹薰铉获得世界冠军时,年龄并不比聂卫平有什么优势。何况曹薰铉还在1992年时以39岁的年龄获得过第5届东洋证券杯世界职业围棋赛冠军,1994年时更是以41岁的“高龄”获得了第7届日本富士通杯世界职业围棋赛冠军。

所以说年龄不是聂卫平未能登顶世界围棋第一人的主要原因。

那么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答案只有二个字“专注”。

聂卫平成名之后,便抛弃了“专注”二字。他的爱好与兴趣实在是太广泛了。他爱好桥牌并且是此中高手;他喜欢喝酒,年轻时每天必饮,外界送其雅号“四斤不醉”;他热爱足球,自称是资深球迷,编外足球评论员;他喜欢交际,政界、商界、体育界、艺术界、文艺界都交游甚广,他的朋友遍天下。

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健康的爱好多一些也没什么,但是对于一位中国围棋界的主帅,一位寄托了千万棋迷期待的职业围棋九段国手来说,聂卫平先生的爱好实在太多了。

因为一切的业余爱好都需要时间的陪护与消磨。他在围棋之外花费掉的时间确实太多了,天赋与机缘都没辜负他,是他辜负了自己的天赋,辜负了围棋之巅一个声音的呼唤。

上世界80年代初,十分看好聂卫平围棋天赋与才华的一代宗师吴清源先生,不顾自己辈份,主动找到聂卫平说:“你在围棋上要想有大的发展,必须来日本学棋。你来日本后就住在我家里,我们早晚也能切磋棋艺。”

围棋一代宗师吴清源先生

后来,吴清源先生看到聂卫平醉心于桥牌,有一次聂卫平在日本,正与台湾的沈君山神侃桥牌,正好在一边的吴清源先生听到了,主动走过来很认真地对聂卫平说:“博二兔,不得一兔。”当时聂卫平听后大受震动。

年青时代聂卫平与吴清源的合影

很可惜的是聂卫平只是受了震动,而没有行动。吴先生的话他没有听进心里去。

不过,在吴清源先生在2014年以百岁高龄仙逝后,聂卫平每每追忆起吴先生,还是表示了自己的后悔与遗憾,感叹道:“如果当年我要是听从他的劝告,一心执着于围棋,也许在棋上的成就会更大些。”

这也许是聂卫平的肺腑之言。但是,世界一部历史,最没有的就是“如果”二字。

结束语:聂卫平的一生不管如何,是值得万千棋迷尊重尊敬的,也是值得我们珍惜的

聂卫平先生的一生,他没有辜负自己也没有辜负他所处的时代。

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让对他曾抱登顶期待的万千棋迷完全满意,但是,他在长达近60年多年的围棋生涯中,为棋迷为围棋艺术贡献了无数卓越的精彩棋局供后人学习研究,为中国围棋事业的兴旺发达培养了如常昊、古力、周鹤洋等杰出弟子,也影响了数以千万计的围棋爱好者。

他的影响力与贡献超越了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位国手,在围棋史上,他的这种贡献是空前的。

在中国的大地上,他用围棋书写了自己的历史,活出了精彩。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位杰出的人物,值得时代的拥抱与珍惜。(全文完)

写后记:

这篇文章为了核对史料,笔者前前后后写了将近2天的时间,近7600字。本来没有计划写这么长的文章,在当今时间碎片化的时代,哪里有读者花费15分钟的时间去看一篇非专业性需要的文章呢?

但是一旦下笔,各种思绪与回忆便扑面而来,收不住了。愿读者朋友们谅解,若喜欢,则欢迎你们关注@青峰人物志,并留言交流分享,我有言必复;若不喜欢,有批评与责备,余亦纳之。

好的文章都是机抒己意,不掩其芒。我在今日头条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