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图金 > 杂谈 > 正文

​他是粟裕将军的长子,曾击落过敌军战机,数次上前线不怕流血牺牲

2024-07-05 09:19 来源:网络 点击:

他是粟裕将军的长子,曾击落过敌军战机,数次上前线不怕流血牺牲

环境是最能造就人的,上世纪的中国经历了百来年的黑暗时光,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回忆却不得不铭记的历史。

但值得庆幸的是,没有任何苦难能够折断中国人的脊梁,贫困与动荡反而最大程度激发出了中国人骨子里的坚韧与刚强。

01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过上了富足安定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动乱时期培养出来的美德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老一辈革命家们依旧坚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并且对后辈也有着极高的要求,粟裕将军便是这样,他将自己的前半生奉献给了祖国,而后半生则把期许寄托在长子粟戎生身上,不断教导他如何当好一个兵。

在父亲的影响之下,粟戎生高中一毕业就选择参军,那时战争已经结束,军队更需要的是技术型人才,粟裕很清楚这一点,于是他给了儿子一个建议,那就是继续上军校。

之后粟戎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时许多高级干部的子女都在这所学校就读。

为了避免出现攀比歪风,学校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所有学生都必须听从学校的安排。当时很多人都无法习惯学校过于严苛的规定,但对于粟戎生来说这却根本称不上挑战,因为他从小就在父亲的严格管理下长大,早已培养出了吃苦耐劳的好习惯。

粟戎生在读期间国内虽然已经恢复和平,但中苏关系交恶,中国的外患依旧存在。每当听闻边境爆发战事的时候,粟戎生都有些迫不及待,希望能够早日上前线参与作战保家卫国。

平时一向支持儿子入伍的粟裕这时候却反过来劝诫儿子,目前阶段最重要的是学习,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

02

1966年粟戎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地空导弹部队,这支部队当时驻守在云南一带,正是粟戎生梦寐以求的前线。

每当警报声响起的时候,部队的所有士兵都要立刻前往阵地进入备战状态,这对于战士的心理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因为敌机的出现毫无规律可言,有时候一天需要戒备四五次也是正常的。

粟戎生很快就习惯了这种生活,父亲的教诲和期许是支持他走下去的最大动力,在前线战斗了三四年之后,粟戎生得到了一次休假的机会。

骤然脱离了紧张的部队生活,粟戎生十分放松,在家里的时候就顾不上整理内务。粟裕见到后十分生气,板起脸来教训了儿子一顿。

在粟裕将军看来,军人不止是职业,也是伴随人一生的身份。这就意味着即便不在部队中,军人也需要保持着快节奏的生活,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听完父亲的训诫之后粟戎生十分惭愧,此后便改掉了坏习惯,即便在家也坚持整理内务。

在内务整理这种小细节上粟戎生偶有松懈,但在正事上他从不掉链子。在地空导弹部队服役期间,粟戎生从没有犯过原则性错误,还在一次实战中击落了一架敌机,在部队中小有名气。

结束了在云南前线的历练之后,他又去了南疆战场,那里的条件非常艰苦,四年来粟戎生一直都住在帐篷里,但他却从未想过退缩。

03

1969年部队回到了内地,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但粟裕对此却不太满意,他认为过于安逸的环境会让人滋生出惰性。

粟戎生听从父亲的建议前往北方战场的野战部队,这也是他第二次主动上前线作战,不一样的是这次他已经成为了一名指挥员。

儿子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晋升,粟裕十分欣慰,也将自己的所有经验倾囊相授,对于粟戎生来说,父亲既是他的前进目标,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

为了让儿子当一个好将军,粟裕还给他传授了许多小技巧,比如回家的时候要乘坐白天班次的火车,这样就能亲眼观测沿途的地势地貌。

在父亲的悉心教诲下,粟戎生很快成为了可以独当一面的领导人,并且在1985年第三次踏上前线,为中国的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